干股是指在不实际出资的情况下,通过协议、赠与或其他方式获得的公司股权或分红权。它是中国商业活动中常见的概念,但并非严格的法律术语,其具体形式和合法性需结合实际情况及法律条款判断。
核心特征
-
无需出资
持有者无需支付资金或实物,通常基于技术、资源、人脉、管理能力等获得股权。
-
权益受限
干股可能仅享有分红权,不参与决策(无表决权),也可能包含完整的股东权利,具体由协议约定。
-
来源多样
常见于股权激励(奖励员工)、资源置换(引入合作伙伴)或利益输送(需警惕法律风险)。
法律性质与风险
-
合法性依据
- 《公司法》允许股权赠与、代持或技术入股,但需符合程序(如股东会同意、工商登记或协议明确)。
- 例如:技术入股可通过评估作价转为股权,视为合法出资。
-
刑事风险
- 若干股涉及权钱交易(如官员或企业高管收受干股换取利益),可能构成受贿罪或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。
- 司法解释明确:未实际出资而获得的股权,按受贿时的市场价值认定犯罪金额。
-
民事纠纷风险
- 口头约定或协议不清易引发分红、表决权或股权归属争议。
- 代持干股可能导致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的权利纠纷。
常见形式
-
技术/资源干股
以技术、专利、客户资源等非货币形式入股,需评估作价并写入公司章程。
-
管理干股
授予高管或核心员工的股权激励,通常约定服务年限或业绩目标。
-
人情干股
为维系关系赠与的股权,可能存在灰色地带,需谨慎合规。
注意事项
-
书面协议
明确股权比例、权利范围(分红、表决)、退出机制等,避免口头约定。
-
合规程序
股权变更需经股东会决议、公司章程修改及工商登记(如需),确保程序合法。
-
税务问题
接受干股可能被视为个人所得,需缴纳个人所得税(按股权价值计算)。
总结
干股是一种灵活的股权安排,常用于激励或资源整合,但其合法性取决于具体形式和操作是否合规。涉及干股时,建议咨询法律专业人士,签订书面协议,并履行法定程序,以规避刑事及民事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