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利(Gross Profit)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后,扣除与生产或采购直接相关的成本(即销售成本或营业成本)后所剩余的利润。它是衡量企业核心业务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。
计算公式
[
\text{毛利} = \text{销售收入(营业收入)} – \text{销售成本(营业成本)}
]
关键概念解析
- 销售收入:企业通过销售商品或服务获得的总收入。
- 销售成本:与生产或采购商品直接相关的成本,例如:
- 原材料成本
- 直接人工成本(如生产线工人工资)
- 制造费用(如设备折旧、厂房租金)
- 商品采购成本(零售业)
示例
假设一家手机厂商:
- 销售收入:单台手机售价1000元,共卖出100台,总收入10万元。
- 销售成本:每台手机生产成本600元(含材料、人工等),总成本6万元。
[
\text{毛利} = 100,000元 – 60,000元 = 40,000元
]
毛利的作用
- 衡量核心盈利能力:反映企业通过主营业务赚取利润的能力。
- 覆盖运营费用:毛利需覆盖企业的运营费用(如管理费用、销售费用、研发费用等),剩余部分才能形成净利润。
- 行业对比:不同行业毛利差异大,例如:
- 科技行业(如软件):毛利通常较高(成本低、附加值高)。
- 传统制造业或零售业:毛利较低(成本占比高)。
相关概念:毛利率
- 毛利率(Gross Profit Margin)是毛利占销售收入的比例,用于衡量每单位收入的利润水平:
[
\text{毛利率} = \frac{\text{毛利}}{\text{销售收入}} \times 100%
]
- 接上例,毛利率为:
[
\frac{40,000}{100,000} \times 100% = 40%
]
注意点
- 毛利 ≠ 净利润:净利润需进一步扣除税费、利息、运营费用等(即:毛利 – 运营费用 – 税费 = 净利润)。
- 行业特性:高毛利企业未必盈利(可能运营费用过高),低毛利企业也可能通过规模化实现盈利。
理解毛利有助于分析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定价策略,是财务分析中的基础指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