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致广大而尽精微”是中国古代经典《中庸》中的一句话,出自第二十七章。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“中庸之道”的深刻理解,强调在追求学问、修养或处理事务时,既要达到广博宏大的境界,又要穷尽细微精妙之处。以下是具体解析:
1. 分句释义
-
致广大:
指学问、眼界或格局的广博性,强调要有宏观的视野和包容的胸怀。例如,做学问要博采众长,处理问题需统筹全局,修身养性应心怀天下。
-
尽精微:
指对细节的极致探究,注重微观层面的精准与深入。例如,研究具体问题要严谨细致,实践过程中需一丝不苟,避免因小失大。
2. 整体内涵
这句话体现了儒家“执两用中”的辩证智慧:
-
“广大”与“精微”的统一:
既要有高远的理想和全局观(“大处着眼”),又要脚踏实地、注重细节(“小处着手”)。两者不可偏废,否则易陷入空泛或狭隘。
-
中庸之道的实践:
儒家主张在矛盾中寻求平衡。若只追求“广大”而忽视“精微”,易流于空谈;若只沉迷“精微”而无“广大”,则会丧失方向。
3. 现代意义
- 个人成长:
既要树立远大志向,又要从细微处积累(如“终身学习”需广泛涉猎,同时深耕专业领域)。
- 社会治理:
政策制定需兼顾宏观战略与微观落实(如“共同富裕”既要有顶层设计,也要精准施策)。
- 科学研究:
既需构建理论框架,又要通过实验验证细节(如物理学中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互补)。
4. 经典背景
《中庸》提倡“尊德性而道问学”,认为真正的智慧是“广大”与“精微”的融合。宋代朱熹注解时强调:“不极乎广大,则无以为精微之基;不极乎精微,则无以为广大之地。”进一步说明了两者的依存关系。
总结
“致广大而尽精微”是一种方法论,也是一种人生境界。它提醒我们:在复杂的世界中,既要有“仰望星空”的格局,又要有“脚踏实地”的细致,方能在矛盾中实现真正的平衡与卓越。